资治通鉴论坛,一起探讨历史上的今天。本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。金教授是著名外交家,曾任外交部翻译司司长,主研究领域是国际安全与战略、战略史、国际关系史,著有或参编有《德意志帝国的大战略:德国与大战的来临”等著作。此外,他还有一个在今天天看来也许更为引人瞩目的身份:诺贝尔奖得主阿道夫·希特勒的同胞。
一、《资治通鉴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是真的吗?
优质答案1:
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!得民心者得天下,占比百分之九十九是真的!
优质答案2:
书从三家分晋讲,
注重礼法法先王,
主讲人治盛和衰,
君全神受它是天,
他视人民如禽兽,
顺天应时而为之,
句句讲给当权者,
礼乐设教上自上,
下自下来尊不乱,
自毁天祸说人治,
贞观君臣论礼乐,
司马相公语讽笑,
太宗只看手腕天,
那知礼乐之大义,
没有什么民生言。
优质答案3:
评价每件事人人可讲,谁能以理服人我赞谁!不分高低贫饯。
二、“一部河南史,半部被蹂躏史,半部流浪史”是河南历史发展的写照吗?为什么?
优质答案1:
首先感谢邀请,一部河南史,半部被蹂躏史,半部逃难史。我们先来看之一部分,半部被蹂躏史。从历史上看,这句话一点没错。我们可以举例来看。武王伐纣,春秋战国,秦末楚汉之争,吴楚七国叛乱,汉末三国鼎立,群雄逐鹿,五胡乱华,八王之乱,南北朝时期东西魏之争,北周北齐之争,李世民攻打李密王世充,安史之乱,靖康之耻等等战争全部发生在河南,受到伤害最深的肯定是河南的老百姓(可怜)。再来看第二个问题,半部逃难史。自从有水文记录以来,从先秦时代到民国年间,黄河中下游决溢1590余次,改道26次,平均“三年两决口,百年一改道”,有人说一半黄河水是灾民的眼泪。我们只需解剖一座黄河岸边历史名城——开封,就能看出这种较量是何等的惊心动魄。前边说的是古代时期。在近代时期,无论是在灾荒发生的频度、广度还是强度上,河南均较其它地区更为严重。正如一外地记者所形容:“灾难与河南似乎早已结了不解之缘”,“河南无一时无灾,无一县无灾”民国大公报1946年7月3日。
河南灾荒的严重性从受灾的地区数量就可洞若观火。1861———895年间的35年中,全国(新疆、、内蒙除外)受灾县数为17278个,年均493个,而河南一省即占2254个,年均64.4个;当时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为1606个,河南为105个[2],全国受灾县数所占比例为30%强,而河南所占比例则高达61%强,高出全国一倍[夏明方.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——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一.人大复印资料·中国近代史,1998,(10)]。
频发性是河南灾荒的特点之一,而就单个次灾荒的规模而言,则是大灾的强度很高,危害甚巨。
《河南社政月刊》1946年第六期:“河南灾情种类之多,地域之广,时间之长,均为全国之冠。”,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“集灾害之大成”的省份。
优质答案2:
这个问题又是西边地蛆虫提出来的,无论你们怎么咬人,也挡不住现在河南发展。地处中原粮食大省,人不吃粮食是不行的。犬虫们不要整天想法黑中原了。再怎么黑也没用,你们犬虫的帽子也摘不下来了
